作为一名科研人,细胞培养是一个必备的技巧,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,特别是在实验中出现突发情况,比如日夜照顾的宝贝细胞被污染了?
细胞被污染了怎么办?该怎么处理?接下来我们针对各个类型的污染一起学习和分辨一下。
细胞污染通常是指细胞培养中的生物污染,主要类型有细菌污染、支原体污染、黑胶虫污染、真菌污染、病毒污染等。不同的类型表现各不相同。
肉眼观察特点:
◆ 细菌污染时细胞培养基可能在4-6小时呈现混浊。
◆ 有时稍加震荡,便会有很多混浊物漂起。
◆ 背景脏乱差,而没有被细菌感染的则背景干净。
显微镜下观察特点:
◆ 细菌污染的细胞低倍镜下观察不到正常细胞形态,黑色沙粒状布满细胞间隙或培养基,或背景有大量黑点,高倍镜下可见杆状或球状的细菌在培养基中游动。
需注意,在污染初期,细菌常成群存在,不一定会有明显的运动,此时需引起警惕。
图1. 细菌感染细胞
受细菌污染的细胞形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?
细菌污染可能造成细胞增殖缓慢或形态上的改变(多角、多核等),胞质中产生空泡、细胞漂浮凋亡,细胞被毁容。
显微镜下如何区分细菌菌体与细胞碎片?
菌体与细胞碎片的区别(见图1)
菌体小而密,细胞碎片大而稀;
菌体较规则,细胞碎片不规则;
细菌的克星是抗生素
抗生素 | 作用对象 | 使用比例 | 储存条件 |
卡那霉素 | 溶液细菌(如G+、G-、支原体) | 稀释:1:100 | -20℃ |
硫酸庆大霉素 | 溶液细菌(如G+、G-、支原体) | 稀释:1:1000 | AMB(15-30℃) |
青链双抗 | 细菌(如G+、G-) | 稀释:1:100 | -20℃ |
青链双抗,10浓缩液 | 细菌(如G+、G-) | 稀释:1:1000 | -20℃ |
青链霉素,制霉菌素三抗 | 细菌(如G+、G-)、 真菌(如:酵母菌、霉菌) | 稀释:1:100 | -20℃ |
青链霉素,两性霉素B三抗 | 细菌(如G+、G-)、 真菌(如:酵母菌、霉菌) | 稀释:1:100 | -20℃ |
青链霉素,新霉素三抗 | 细菌(如G+、G-) | 稀释:1:100 | -20℃ |
以下是几个经典的细菌污染案例:
图2. 球菌和杆菌感染细胞
真菌污染的细胞一般培养液清亮,不变色。比较容易发现,肉眼可见点状菌落,淡黄色或者白色漂浮在培养基表面。镜下有丝状物,有些真菌开始很像死细胞碎片,只是它很多很多的小块很清楚,像珊瑚状,慢慢的会长出很细的黑色丝状物。
肉眼观察特点:
◆ 真菌污染最短3天才能长出椭圆形的霉斑。
◆ 霉斑往往会漂浮在培养液表面,随着时间逐步扩大。
显微镜下观察特点:
念珠菌
◆ 有些真菌呈类似棉花絮状的漂浮物。
◆ 若是念珠菌会呈卵圆状,在细胞周边生长。
根霉菌
◆ 早期并不会使得培养基变黄变浑浊,但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菌丝体。真菌形成的菌丝呈丝状,管状,树枝状,串珠状。
酵母菌
◆ 细胞被污染后,仍可生长,长时间细胞的活力状态会变差。
◆ 梅雨季时的污染率会提高。
◆ 呈卵圆状酵母菌增殖到一定规模,形成团簇状的真菌群。
真菌的克星-抗生素
抗生素 | 作用对象 | 使用比例 | 储存条件 |
两性霉素B | 真菌(如:酵母菌、霉菌) | 稀释:1:1000-1:10,000 | -20℃ |
制霉菌素 | 真菌(如:酵母菌、霉菌) | 稀释:1:100-1:1000 | -20℃ |
青链霉素,制霉菌素三抗 | 细菌(如G+、G-)、真菌(如:酵母菌、霉菌) | 稀释: 1:100 | -20℃ |
青链霉素,两性霉素B三抗 | 细菌(如G+、G-)、真菌(如:酵母菌、霉菌) | 稀释: 1:100 | -20℃ |
以下是几个经典的真菌污染案例:
- 根霉菌污染 -
- 酵母菌污染 -
- 白色念珠菌污染 -
图3. 真菌感染细胞案例
细胞被支原体污染后,培养液一般会浑浊。支原体感染细胞以后,细胞病变不很明显,只是慢慢死去。
支原体污染特征:
◆ 增殖减慢
◆ 上清液清澈
◆ 背景干净
◆ 细胞形态异常(拉丝、铺展)
◆ 细胞轮廓不清,边界模糊;凋亡细胞过多
◆ 更换新的培养液,细胞状态没有恢复
图4. 支原体感染的细胞出现变化,出现A. 拉丝、 B. 铺展、C. 模糊不清等现象。
选择支原体检测试剂和支原体杀除试剂。
但是,一旦细胞感染了支原体,是很难根除的,往往要丢弃细胞。
发现支原体污染,最好的方法是丢弃感染的细胞培养瓶。在培养的细胞不可替代或非常昂贵的情况下,有一些方法来拯救培养的细胞。
支原体清除剂(Mycoplasma Removal Agents -MRA)是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衍生物,青霉素、链霉素的联合用药。MRA可用于洗涤细胞培养物。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,需要几周到几个月的传代培养。这些方法不能保证完全清除支原体,但可以消除大部分支原体污染,是最后的选择。治疗的时间会影响细胞的生长和活力。如果支原体对细胞培养产生了永久性的损害,那么它是不可修复的。
关于黑胶虫的分类,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定义。低倍镜下观察时可见黑色小点,高倍镜下可看见黑色的小虫游来游去,在液体中活跃游动、旋转梭动。培养液不浑浊,对细胞生长状态不会有明显影响,在细胞增殖旺盛之后会自然消失。复苏或传代时往往会出现黑胶虫污染,并且与细胞呈现此消彼长的现象。从黑胶虫污染细胞样本中分离得到黑胶虫,然后从黑胶虫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基因测序及分析,鉴定出的黑胶虫为无色杆菌属(Achromobacter)。
图5. 黑胶虫
黑胶虫污染顽固,要消除黑角虫可以使用黑胶虫清除剂,其所含有的多肽活性成分,相比传统抗生素有效清除黑胶虫;清除周期短,视黑胶虫污染程度通常3-6天可有效根除。
细胞被病毒污染的特征
细胞被病毒污染极为隐蔽,很难用常规的方法检测到。受病毒污染的细胞液通常清亮无变化,大多数受病毒污染的细胞不会产生形态变化及细胞病理现象,少部分病毒会造成细胞变圆、肿胀,脱落。
病毒的主要来源是动物血清或者细胞系,常见于杂交瘤细胞。
组织细胞培养过程中,如果没有除去潜在的病毒,就会产生病毒污染。尽管病毒污染的细胞不影响原代培养,但生产疫苗是不安全的。潜在病毒是细胞大量生产和疫苗、干扰素等生物制品制作中的难题。
一旦怀疑细胞被病毒感染,可用血细胞吸附试验、免疫荧光抗体法及电子显微镜法有效检出病毒。
通常病毒物污染的清除是十分困难的,可以重新引入高质量的细胞株。
对于确定污染的细胞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丢弃,积极排查细胞污染的原因。
由于细胞培养操作时各细胞株所需的器材和溶液没有严格分开,往往会使一种细胞被另一种细胞污染,即细胞交叉感染。目前,世界上已有几十种细胞都被HeLa细胞所污染,致使许多实验宣告无效。
即不同的细胞混杂在一起。
细胞交叉污染的鉴定方法:
同种属:STR鉴定,多等位基因数大于3个。需考虑本身的遗传背景,例如,EA.hy 926为融合细胞,本身就包含两套遗传信息。
不同种属:PCR法,对种属特异性基因进行扩增,不同种属产物大小不同。
建议重新引种。
相关阅读